創新圓夢終身學習 永續傳承豐富創業旅程
  • SDG04
  • SDG11
創新圓夢終身學習 永續傳承豐富創業旅程
比爾蓋茨曾言:「切實執行你的夢想,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夢想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穫。」而實踐夢想除了身體力行去做外,更需要是可以發揮的舞台,本校從102年開始迄今已持續辦理九屆「創新圓夢競賽暨展覽」,就是努力在建立輔導師生創業的圓夢舞台。 去年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個圓夢舞台並未缺席,改用直播開幕式及線上發表方式進行,總覽這九年來的成果表現,總計已培養331組的創新團隊,並提供創意資金,協助學生將創意具體實踐。以2020年參賽的新創產品組「一甘藏」團隊為例,一個將商品結合時代歷史因素的團隊,把被視為民俗技藝的「糖蔥」包裝與光柵結合,讓包裝說「糖蔥」自己的製造故事,他們依據這個特別的作品參加2020年國際IF設計大獎,獲得設計新秀獎肯定。充分顯示出永續優質教育SDG4和永續城鄉SDG11之精神。 延續以往的佳績,今年第九屆師生創新圓夢計畫以「創投實地指導」、「青年創業分享」與「業師經驗傳承」為主軸展開,評比之獎項包括「新創商品類」、「商品服務類」(有實體作品)以及以一年級新生為主體,將「設計思考」融入校級必修通識課程之「新鮮人設計思考組」等共三大類。 今年決賽特別感謝TMI台灣創意工場何明彥投資長,及多次參加創夢活動的3+2 Design Studio謝易成設計總監,也歡迎第一次參與的果物配盧胤勳營運長及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蔡適陽總顧問、華陽創投呂緗柔營運合夥人、財團法人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傅惠慧執行長,給予參賽團隊實務建議。 未來雲科大也將持續補助及輔導參賽團隊改善作品,輔導參加本校璞玉計畫,讓本校有創意的師生,於國內外創新創意競賽中發光發熱!
2021/03/31
深耕永續 雲科育成中心邁入雲林科技工業區 鏈結學界與園區
  • SDG04
  • SDG11
深耕永續 雲科育成中心邁入雲林科技工業區 鏈結學界與園區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簡稱育成中心)為雲林縣首屈一指的在地產業創生機構,連續3年榮獲經濟部績優創育機構獎項外,深耕輔導雲林科技工業區即將邁入第9年,2月正式於雲科工業區大北勢服務中心成立「雲科大育成中心分辦」,未來將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深化擔任學界與園區企業之重要橋接窗口! 雲科大育成中心累積23年豐沛的輔導能量,為有效長期輔導園區及近距離了解企業問題,以本校產學研大樓向外拓展新據點,於雲科工業區服務中心大樓成立分辦及人員進駐,將可更即時了解企業轉型升級、人才培育、環境安全等需求,並就近導入雲科大豐沛的各項資源。郭昭吟產學長表示,中心透過地毯式訪廠媒合園區企業適切的校內專業師資技術及各項資源,並舉辦人才培訓課程、產官學交流會等,促進企業快速轉型升級,也期望藉由深耕在地扶植中小企業之能量,協助中小企業成長後直接進駐雲科工業區,為工業區注入更多新風貌及串聯合作機會,締造產學共存共榮願景! 楊能舒校長表示,雲科大成立30年來集結產業界及學術界的需求,校內師資及學生創新研發技術堅強,在學生培育、教師發展、大學貢獻、國際影響力皆有卓越的表現,未來將持續協助企業升級發展,活化地方經濟。
2021/02/09
雲科大與南美館美科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 實踐永續城鄉願景 共創藝術修復領域
  • SDG11
雲科大與南美館美科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 實踐永續城鄉願景 共創藝術修復領域
南美館成立美術科學研究中心(簡稱美科中心)受文化部107至109年前瞻計畫補助、歷時三年時間建置完成,於12月10日盛大開幕,是臺南市美術館硬體建設的最後一塊拼圖,美科中心正式成立,代表臺南市美術館在研究、典藏、展示、教育之外,預計將成為南臺灣藝術修復與研究的重鎮。 南美館美科中心是專為藝術品做檢測、研究、修護及修復的單位。中心編制3名修復師、11位館外合作修復師,並引進最先進的修復設備,包括紙質、油畫及無機類(陶瓷及金屬等)藝術品都可進行修復,一旦藝術品發生老化或受損,便會啟動檢測與研究,研擬適切修復方法,讓藝術品延年益壽。除修復自家典藏品,也接受外界收藏家、公家機購委託修復,透過科學檢測並作為學術研究。 南美館美科中心與多個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及逢甲大學文物保存研究中心,未來將進行文物修復技術合作與交流。南美館美科中心也邀請國內外專家及館外修復工作者共同加入團隊,未來將以專案形式,組織以南美館美科中心為平臺、修復師為計畫主持人,承接並進行各項修復專案,同時也將成為修復人才進入職場的重要中繼站。 雲科大與南美館美科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將透過文化資產領域,鏈結學校與城市/組織的合作機制,以結合創新技術與研發產學合作,培育相關修復人才,並為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努力。對應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強化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存、提升永續城鄉發展管理。
2020/12/11
雲科大結合宗倬章基金會共創研發、產學、社會公益 創造豐碩永續成果發表會
  • SDG04
  • SDG09
  • SDG11
雲科大結合宗倬章基金會共創研發、產學、社會公益 創造豐碩永續成果發表會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共同成立的「雲科大宗倬章社會公益研究中心」於12月1日上午在雲科大產學研大樓雲集廳舉辦「109年度成果發表會」。由楊能舒校長帶領校內一級主管與各系所師生與會,同時邀請六和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劉友添經理及六和高級中學林繼生校長共襄盛會,分享各受補助計畫團隊的研發成果,與產學合作廠商之社會公益事蹟。 今年受補助團隊眾多,涵蓋汽車科技及零組件、自動化、機械、教育與醫療等各類產業,除部分研究團隊口頭報告外,亦增設海報展示區展現多元成果,會後由產學處產學長洪肇嘉引領與會嘉賓到海報展示區巡禮,與各研究團隊與企業互動交流,並頒贈紀念狀。 楊能舒校長表示,雲科大非常感謝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的捐款,本校自108年8月起執行本公益專案已有54個校內研究團隊獲得經費補助,協助46家企業推展產學研發計畫,總共補助金額為934萬143元整,達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SDG)共計134項次。其中以「教育品質提升」項為最多,共計25項次;其次為「工業創新基礎建設」22項次,符合基金會長久以來耕耘教育體系之精神。 人力資源部劉友添經理代理宗倬章基金會宗緒順董事長表示,第一次蒞臨雲科大的研發成果發表會,計畫團隊的簡報也展現雲科大師生的專業研發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服務企業的精神,更欣慰基金會的捐款透過學校的機制,可幫助如此多的研究團隊與企業,也是結合產學合作推動社會公益的新篇章,期待未來與雲科大深遠永續的合作。
2020/12/01
雲科大榮獲2020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 勇奪六大永續獎創佳績
  • SDG02
  • SDG04
  • SDG11
雲科大榮獲2020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 勇奪六大永續獎創佳績
雲科大參加「2020 TCSA第13屆台灣企業永續獎」榮獲「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在永續發展方面的綜合績效表現,充分彰顯學校在治理、社會、環境及夥伴關係等綜合性影響力,更是2020 TCSA企業永續獎之大學組織裡的最大贏家,共榮獲六大獎項,分別為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企業永續報告獎-金獎、英文報告書獎-銀獎(唯一獲獎學校)、社會共融獎(非營利組織)、大學USR永續方案獎-銅級(協力共構淺山農村)、大學USR永續方案獎-銅級(發揮鄒族來吉部落)。 在大學USR永續方案,雲科大的「發揮鄒族來吉部落內在的文資與里山精神」與「協力共構淺山農村永續發展能力」兩方案均榮獲銅級獎,彰顯在福祉社會、綠色經濟兩層面,對社區展現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之影響力、實踐永續發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雲科大是唯一獲得社會共融獎(非營利組織)之學校機構。長年深耕竹山與鹿谷兩個鄉鎮,以跨鄉鎮的地域設計概念,發展「茶竹源鄉」地方公共品牌的社會共融,協助在地可持續性的資源盤點、地方創生、人才培育等,形成一個各具特色且可持續性的環狀生態圈。 雲科大向來以運用教育與研發資源,致力於解決地方、產業、社會與全球的經濟、社會、環境問題為辦學重要目標,也積極追求地區與全球永續,是一所全面重視永續與社會責任的學校。
2020/11/20
日本創新發明展 雲科大榮獲6金4銀
  • SDG03
  • SDG07
  • SDG11
  • SDG12
日本創新發明展 雲科大榮獲6金4銀
2020年第34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發明展」於台灣時間23日上午從日本東京傳回捷報,台灣代表團共獲得39金、25銀、3銅,總成績拿下世界第二。臺灣代表團團長、中華創新發明學會理事長吳智堯表示,東京發明展歷史悠久,每年吸引來自全球眾多人才參加,今年邁入第34屆,雖受疫情影響,參賽國家較往年少,並改以線上拍攝影片方式參與,但仍有來自俄羅斯、泰國、印尼等10個國家參與,將近200件作品參賽。 雲科大計有10件作品參展,獲得6金4銀的佳績。6件金牌作品之一為「狹縫式針狀散熱鰭」,由機械系許立傑老師(研究團隊:梁哲瑋)研發,此技術乃改良原有的針狀散熱鰭片之針狀鰭狹縫,改變其尾流型態以增加單位面積的散熱率,可增益散熱率達10~15%,大幅度提升散熱能力並減少散熱風扇運轉時間。對應SDG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改善能源效率。 第二件為「模組式雙動力輸入裝置之推桿式輪椅」,由機械系吳益彰老師(研究團隊:陳泓瑋、沈廷豫、高思穎)研發,傳統手推式輪椅會造成使用者手腕運動傷害,且只能以手掌摩擦輪圈達到剎車效果;因此設計出舊有輪椅裝上此模組設計,即能變身成具有推桿驅動之電動輔助輪椅,不但省力且保有原輪椅之收納功能,搭配碟煞在使用上更方便安全。對應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改善使用者方便性及安全需求。 ▲  模組式雙動力輸入裝置之推桿式輪椅 第三件為「深度學習自動舉證交通違規車輛的系統與方法」,由電子系許明華老師(研究團隊:謝孟原、林均憲、潘哲維、王斯弘)研發,此作品是透過AI實現即時的行車安全警示與自動化的違規取締。能達到即時的警示作用,並可用在易發生違規的重點路段加強違規取締,提升民眾的用路安全。對應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以科技提升警示作用,改善道路安全。 ▲  深度學習自動舉證交通違規車輛的系統與方法系統 第四件作品為「光源光紋辨識系統及其方法」,由電機系洪崇文老師(研究團隊:吳俊融)研發,本發明僅使用光電二極體與電阻即完成光紋現象取樣的前置線路,可實現室內定位的目標。對應SDG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透過有效的能源科技,促進能源基礎建設。 ▲  光源光紋辨識系統及其方法示意圖 第五件作品為「自適應老花眼鏡」,由電子系黃建盛老師(研究團隊:苗新鳳、劉謙、陳慶法)研發,本作品除可兼顧看遠、看近的三焦點老花眼鏡外,對於超過頭頂的臨時工作,譬如吊掛東西或換燈泡,甚至是開車時看向車內的導航螢幕,這種上方與顳側的視角則可利用獨特的中近區功能。若是結合不同的鍍膜製程,就可變成太陽鏡片、抗藍光鏡片、變色鏡片,還可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搭配適合的鏡框,成為時尚流行配件。對應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輔助視力上不便及促進生活品質。 ▲  自適應老花眼鏡 第六件作品為「使用雙(咔唑苯基)嘧啶和二溴雙噻吩合成共聚物及其製備可撓曲式高光學對比智慧窗」,由化材系吳知易老師(研究團隊:郭仲文、羅云暄、江佳恩、林俞萱、徐𥶙袀)研發,此電致變色材料可應用於智慧窗,利用此種技術於建築應用上,可阻擋輻射線的進入並讓適當波長的可見光通過做為照明之用,對於未來綠色環保的建築,將是一個節省能源的新興技術。對應SDG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促進能源基礎建設及節能效益。 ▲  使用雙(咔唑苯基)嘧啶和二溴雙噻吩合成共聚物及其製備可撓曲式高光學對比智慧窗 4件銀牌作品之一為「防蒼蠅入侵裝置」,由機械系王永成老師(研究團隊:高宗彥)研發,此技術具有四大防蒼蠅侵入功能之裝置,在進入門口之周圍門框裝有不鏽鋼板加上LED燈之反射框板,形成光亮與黑暗之強烈對比,進入黑暗通道內裝有藍色微光之LED燈,可以引導到美食區之自動門口,當進入黑暗通道時即有由上端噴出來之清香檸檬霧水,以上有四大特點之裝置,可預防蒼蠅之入侵美食區。對應SDG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透過技術提升有效的能源,促進現代及永續的能源服務。 第二件作品為「全溶液製備具選擇性色彩 Fabry-Perot 干涉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由電子系陳錫釗老師(研究團隊:鄭雅駿、郭書瑋)研發,本作品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為主體,結合了有機型 Fabry-Perot 電極結構,可依照消費者所喜愛顏色來作客製化處理,具有大面積、成本低、和可撓性等特色。對應SDG7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以科技取得自然能源的管道提升電池的效能。 第三件作品為「份量控制購物籃」,由創設系杜瑞澤老師(研究團隊:駱詩晨、劉彥沛、蕭東泰、柯驊容、謝宜靜)研發,此作品是為精確採購食物而設計。根據三天內人體所需營養需求,設計1-2人、3-4 人兩種大小的購物袋。袋子可以直接放入冰箱儲存,可以引導消費者購買適量的食物,不會浪費糧食。對應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減少糧食過度浪費,促進永續管理。 第四件作品為「ICU」,由工管系陳奕中老師(研究團隊:吳懷真、林筱渝、陳沛瑜、吳佩珊、洪傳揚)研發,本產品可協助長期追蹤人們心理與情緒是否穩定,而即時發現潛在的憂鬱患者。心理醫生可以針對就診的病患進行居家追蹤,並且能在患者情緒不穩定時查看患者的心理狀態且給予回饋。對應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透過預防與追蹤治療,促進心理健康。
2020/08/25
巴蘭遺址涼亭再生行動 志工齊力重建
  • SDG11
巴蘭遺址涼亭再生行動 志工齊力重建
巴蘭遺址位於海拔高度600公尺淺山區,台東縣卑南鄉初鹿村西南側約3公里處,屬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遺址之一,台東縣政府2006年4月14日公告為縣定考古遺址。 今年8月初重建巴蘭考古遺址觀景涼亭,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與臺灣義築協會合作,進行除草、基礎工程、木材加工等前置作業,超過200人次上山協助涼亭重建工作,當中也包含多位文化處志工,更有來自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淡江大學及在地公東高工建築相關科系學生,運用技能回饋社會。臺灣義築協會的自我犧牲及關懷精神也感動林務局及其他民間單位,並支援建材與物資,15日將再次匯集來自各方參與者,一起征服狹窄的上山道路,靠人力將大量的建材工具運上山,交由義築協會專業組裝具有設計美感的涼亭,預計8月底完工。對應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在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上,進一步努力,促進都市、郊區與城鄉之間的社經與環境的正面連結。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指出,涼亭採生態建材工法,除以木料為主結構材料,並搭配具有部落意象的石板為屋頂,完全靠志工人力手工完成。完成後,涼亭將成為最具特色、與遺址環境美學結合的建築,讓登山探訪遺址的訪客有歇脚之處。臺灣義築協會多年來走遍偏鄉從事義築,表現對這塊土地的熱情,文化處期盼透過義築協會NGO團體的合作,讓民眾有參與式活動共同關心文化資產。  
2020/08/18
雲科大勇奪2020德國紅點設計7座大獎
  • SDG03
  • SDG04
  • SDG11
  • SDG12
  • SDG14
雲科大勇奪2020德國紅點設計7座大獎
雲林科技大學以關注身心障礙族行動便利為發想的創意作品,參加德國紅點設計大賽,在5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囊括7座設計大獎,贏得「Best of the Best」殊榮,展現雲科設計學院師生的設計能量,再度於國際競賽中獲得高度肯定。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11永續城鄉和社會、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模式及SDG14海洋生態。 紅點設計概念獎項: 🎉  由工設系蔡登傳老師指導潘妤亭、吳亞政同學的共同作品「TOGOther – 無障礙電動輔助載具」獲 Best of the Best 獎。 🎉  數媒系陳思聰、黃惠玲老師指導蔡宗穎、許藝臻、陳德蓉同學的共同作品「MidWay」獲紅點獎。 品牌與傳達設計獎項: 🎉  由視傳系林加雯、曹融、趙飛帆、施文禮老師指導林怡姍同學的作品「入境漁間 Enter the world of fish」。 🎉  郭世謀、胡文淵、邱顯源、蔣世寶老師指導林慧敏同學的作品「有絡 LOOFIBER」。 🎉  黃雅玲、林芳穗、林泰州、廖志忠老師指導廖欣怡、陳怡穎、鄧祖婷、陳子杰、林佳彣同學的作品「懶螞蟻 LAZY ANT」。 🎉  數媒系劉景程老師指導徐華璟、邱靖芬同學的動畫作品「Mine」。 🎉  創設系尤宏章老師指導李菲、趙天悅、張瀚丹同學的作品「相親角」,共獲5件紅點獎。 雲科大設計學院杜瑞澤院長表示,此次得獎作品豐富多元,橫跨平面、媒體動畫、產品設計、包裝、永續環境及社會關懷等設計領域,展現大學師生在實踐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的成果,用設計手法,融入生活,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得獎作品介紹:   一、作品「TOGOther – 無障礙電動輔助載具」 是一款設計能安裝在現有輪椅上的電動載具,便於拆卸的特性能自由在室內戶外間活動,並依照身障者身體功能所處的階段,來因應不同使用需求,提供自主行動、照護者共同使用及個人通勤代步,以現代感造型及多族群通用讓輔具去標籤化,摒除輔具是給弱勢族群使用的聯想。 二、作品「MidWay」 引述失去同伴的寄居蟹,將廢棄物作為擺脫空虛的寄託、失去翅膀的信天翁,在填飽肚子與填補心靈間掙扎、體型巨大的抹香鯨,成了下層生物追逐求生的場景。【故事中的掠食者;如信天翁或鯨魚替換成人類,這個故事會變得血淋淋】因為生態浩劫並非個案,有一天災難將從食物鏈下層往上蔓延,物種被消滅殆盡的時刻臨頭,將是人類的一大考驗。 三、作品「入境漁間 Enter the world of fish」 從消費者對於漁產的消費行為發想,期望改善無魚可吃的未來,扭轉現今海洋生態的失衡。將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與食魚教育結合,透過視覺圖文設計,重新建構消費者對於臺灣本地漁產認知,從「吃」的議題來拯救海洋。 四、作品「有絡 LOOFIBER」 以設計翻轉農產附屬品創造新的價值為出發點,與斗六市三光里合作,將該地盛產作物翠玉絲瓜衍生的絲瓜絡,透過設計提升其價值,開發出100%植物纖維具粗細雙面功能的廚房菜瓜布。 五、作品「懶螞蟻 LAZY ANT」 將日常所「觀察」到的問題,反映至各處角落。設計發想人們如同螞蟻群體中的「懶惰份子」,悠哉是旁觀者對我們的誤解,實際上我們只是稍緩腳步韜光養晦,企盼能夠帶著獨具一格的想法看清問題全貌,來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設計觀點。 六、動畫作品「Mine」 描寫恐怖情人對愛人的執著,講述一段被佔有慾侵蝕後變質的愛,女主角凱西在各個象徵身體部位的美景中插上旗子佔有領地,象徵佔領情人的全部身心。每一次的插旗代表一次吻痕,意味著凱西標註此地宣示主權,她愛人的朋友、親戚和工作都可能是「搶走」自己伴侶的威脅,會引起她過激的反應。最終,她的男朋友被女主角完全掌控。影片中以隱喻的手法,反映了現實社會精神分裂症病人被害、嫉妒、關係妄想和幻覺的精神症狀。 七、作品「相親角」 以近年中國獨特的文化象徵,透過幽默詼諧的卡片呈現,描繪時事的各種特殊角色。相親角是中國獨有的中產階級父母替子女相親的場所,他們看中對方的家世,工作,財產,長相,一個個複雜、豐富的個體,被異化為紙板上的收入數字,彙聚成了一個魔幻的中國社會的微型樣本和眾生相。
2020/08/07